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南京学生乐享优学优教
近日,“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计划”正式启动,南京市城乡小学联合教研指导中心同时成立。南京将以共同体计划为抓手,带动发展共同体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城乡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南京在全省率先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此后,越来越多的区开始加入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队伍,南京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南京创成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区已经达到7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南京实践”缘何如此亮眼?
抓规划、重投入 系列组合拳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保障每一个适龄孩子受教育权利,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教育。
教育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工作。早在2004年,南京即在全国率先启动基础教育学校用地控制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一校一图、一区一册”,详细规定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用地范围及控制指标,对全市城乡学校进行统筹规划。2014年,经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我市施行《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对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的设施规模和占地面积定下了“硬杠杠”,切实保障学校规划建设用地,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2019年《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正式施行,南京成为第一个制定教育督导条例的副省级城市。《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将教育相关规划的部署与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城乡统筹建设情况、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情况以及学校招生、安全、卫生、健康等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等家长关心的“孩子上学那些事儿”都纳入督导范围,在加快教育督导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南京市始终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南京市委、市政府还先后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并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重要内容,督查结果纳入对区政府年度高质量考核,不断完善南京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市共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6所,新增学位超31万个,切实保障了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以江宁为例,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120余亿元,新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97所,改扩建22所,竣工面积达187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
软硬兼顾 扮靓“外在美”,夯实“内涵美”
“原来的校舍可以用简陋破旧来形容,这两年变化太大了,校门建得很气派,教学楼办公楼都出新了,听孩子说,教室里的装备设施都是一流的,所以把小孩送过来上学挺放心的,环境好,心情也会好。”提起高淳区漆桥中学,家长、学生对改造后的校园总会连声夸赞。漆桥中学成立于1956年,校内主教学楼还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楼。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当地政府总投资800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新校园投入使用后,因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区内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该校入学,学校口碑也越来越好。
硬件提升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基础。为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科学的教育环境,近年来南京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扮靓“外在美”的同时,南京各中小学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全力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各校开齐开足思政课程,通过推进省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省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与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举办南京“思政好声音”活动以及各类主题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如,雨花台区以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为抓手,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深度合作,将红色教育与区域红色资源整合,引领全区中小学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改变“图片+文字+实物+讲解”的传统方式,利用纪念馆场景,营造穿越时空之感,还原现场活化历史,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述说雨花英烈的动人事迹,开展浸润式体验教育,探索红色教育的学校实施路径,不断推广雨花红色德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践行素质教育30多年不动摇,先后推出南师附中“课程超市”、金陵中学“研究性学习”、东庐中学“讲学稿”、琅琊路小学“小主人教育”等一批影响全国的素质教育实践案例。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2021年、2022年均位居全省第一。另外,我市还启动实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开办全国首家由教育、科技、关工委联合成立的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中心。实施“中小学才艺拓展计划”,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促进跨区域体育美育融合发展、均衡发展,让学生在艺术中浸润成长。重视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评选,组建“文学课”联盟校。遴选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区6个,成立南京市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近年来,南京学生参加国际奥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类文化艺术展演的获奖数均位居全省前列。
此外,我市还注重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培育。在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南京共有36个教改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1个,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
提质扩优 让更多优质校“花开”家门口
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江心洲,过去曾是一片教育的“洼地”。2022年秋季,金陵中学附属小学、金陵中学附属初中同时开办,为洲上居民解决了家门口上好学的难题。
金陵中学附属初中依托集团化办学,引入建邺区骨干教师和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优秀师资,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加快实现将学校建设成为“金中底色、南京领先、全国知名的高质量现代化初中”。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入学需求,我市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建设新学校增加学位数量。与此同时,如何提质扩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南京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合理规划引入市属优质学校资源,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发展差距。
2016年,建邺区正式组建起南师附中新城教育集团、中华中学教育集团、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教育集团和南京致远教育集团,涵盖18所中小学,覆盖全区近70%的学生。2021年出台《建邺区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高质量打造中华、致远、南师附中新城、南师附中邺城、南外河西、金中河西、金中江岛七大教育集团,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
2023年,鼓楼区在原7个小学教育集团、2个教学片的基础上,对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行重组和优化,成立了13个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全区49所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进一步促进小学教育扩优提质、全域优质。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新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100%覆盖,全市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办学覆盖率为70.36%。
“集团化办学需要分类推进,主城重在盘活存量,鼓励名校举办的分校脱离母体、独立运行,孵化实施新的集团化。新城新区重在加快集团化建设步伐,支持新区新建学校高起点办学;涉农地区重在城乡一体发展,鼓励主城区优质教育向郊区、农村和薄弱片区辐射。”这位负责人说。
在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同时,我市还实施南京市小学共同成长计划,启动“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三年计划和“金陵好课堂”科研助力行动计划,开展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建设,聚焦资源扩容增效、课程优化供给、教学深度改革、教师群体发展等方面,放大集体动力。
为提升初中学校发展水平,南京鼓励强弱结对发展、分类发展,开展“新优质初中”建设,成立南京市城乡初中一体化发展联盟暨薄弱初中教研联盟,探索学校结对发展新路径。
同时,南京还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探索场景视域下育人方式的变革。统筹全市优质教师资源,优化升级南京“金陵微校”平台建设和应用。遴选15所学校开展试点,积极创设“未来教室”,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场景技能教学体系;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工作,全市99.4%的中小学建设成为省智慧校园,为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建梯队、育名师 名特优教师占比居全省第一
近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江苏报告会在南京举行。作为宣讲者之一,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再次回忆起初任乡村教师时的情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记录着教育家温暖精神绽放的瞬间,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当天,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通过直播进行了同步收看。这场报告会,不仅让“教育家精神”在广大教师心中牢牢扎根,更引领教师们向杨瑞清等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来自江宁实验小学的陈海宁老师表示,“6位宣讲老师用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坚定的信仰,让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我们心中渐生、渐悟、渐明,可亲、可感、可学。”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多年来,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培养名师、骨干教师,还是新教师,南京始终不遗余力。
抓源头招人才,我市不断加大新进教师校园招聘力度和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共新招聘教师近1.2万人,目前全市基础教育专任教师约9.5万人。
抓培养育名师,明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进一步健全新教师—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领军名师的五级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体系,分层次推进“宁教杰青”、名师工作室、宁教名家、苏教名家等人才培养项目,完善“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目前,南京有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在职在岗正高级教师292人、省特级教师271人,入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3人,入选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9人,名特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居全省第一位。
抓师德强师风,南京还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师德第一标准,讲好“南京教育好故事”。“南京教师志愿者联盟”获首届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团队”,3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占全省二分之一。
特色民生服务 不断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
到江苏省农科院参加实践活动,到艺术馆沉浸式体验一场艺术与美的旅程,跟着高校专家研究课桌上的航天科技……这个学期,基于构建起的“15分钟教育圈”,玄武区各学校的课后服务再次提档升级,品类繁多、更加专业的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让他们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成长。
落实“双减”政策以来,我市持续提升“金陵娃·小时光大课堂”全市课后服务工作品质,建立了市区多部门联合推荐公益性社会公共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机制,每年推荐公益性项目600项左右,并优先向农村学校倾斜。持续推进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双师课堂”工作,开展课后服务优质课程评选,用好“金陵微校”等各类线上资源,完善全市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前段时间,老师带我们走进‘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参观长达110米、以动态呈现的金陵图,与画中人物面对面,听他们讲述千年前的金陵盛景。”中央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林烨岐说,“我学画画6年了,平时也特别喜欢看画展,这样的课堂让人眼界大开,我非常喜欢”。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归根结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围绕这一目标,我市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民生服务工作。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小学“弹性离校”, 2021年秋季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超过96%,教育部多次面向全国推广南京经验;实施“中小学教室健康照明工程”,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教室照明验收标准,完成1.7万间教室照明灯具升级改造,实现普通教室护眼灯全覆盖;投入近亿元实施全市中小学课桌椅标准化改造工程,让课桌椅跟着学生身高“长”;实施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监测和脊柱健康守护行动,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成立南京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出针对线上家庭教育指导的“宁育家”APP,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课程全覆盖……在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南京多次成为“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
新征程上,南京市教育系统将坚定不移下好教育优先发展先手棋,聚力扬优势、加力补短板,动态做好教育资源供给,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写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大文章,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