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守望 用博爱精神涵养幸福童年
逸仙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原名幼幼蒙学,当时校歌中有“龙盘虎踞东南第一都,唯我幼幼宜读书”的句子。民国十八年(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辟中山大道,开中山东路,建逸仙桥,幼幼蒙学更名为南京市立逸仙桥小学。1990年6月1日,在南京原孙中山大总统府举办“南京市逸仙小学与中山市翠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典礼大会”,逸仙桥小学正式更名为南京市逸仙小学。
时代践行 在文化空间体验现代生活
逸仙小学校园处处彰显“博爱”精神。沙画教室让“每一个”挥洒艺术想象,STEAM教室让“每一个”创新创造,体操房让“每一个”翻腾、跳跃、强健体魄;光动能、机器人编程、国际象棋等一系列课程,激活每一个孩子探索创新的想象力。
学校建设了“小小红梅”红领巾信仰学习空间,与学校周边的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无缝对接,形成了党团队一体化的思政育人链条。这栋系着红领巾的建筑,是逸仙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也是一个校、家、社共育的典范。这个阵地以“少年有志 强国有我”为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实践与展示的阵地。
学校利用15分钟“教育圈”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府、纪念五二〇学生运动广场、吉兆营(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情报系统联络站遗址)、国民大会堂旧址等,打造校外第二课堂,形成学生成长无边界的课程空间,通过设计丰富的博爱项目,让学生走进场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与历史相遇、与伟人对话。
团队聚力 以务实行动助力自信绽放
学校借助项目引领教师共同体建设,构建特色研究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联共享、问题驱动的学习与研究、学做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激发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平等合作与密切交流,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断突破,自信成长。
变革深化 借多维互动支撑自能学习
学校结合课题研究,不断迭代升级“多维互动学习者课堂”,推动学生的自能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通过学生“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深度整合,形成引领每一个自能学习的问题链、任务群,撬动学习共同体内“每一个”的深度共学。师生间、生生间多维的互动,“每一个”都是学习的主人,都可以收获知识、学会学习、学会表达,生长出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与素养。
奠基未来 成一体两翼推动品质发展
逸仙小学以“怀梦想、爱生活、会学习、肯担当”育人目标为起点,基于国家课程、校本特色创建一体两翼的“博爱”课程体系,以博爱学科课程为主体,以博爱潜能课程、博爱项目课程为两翼,搭建科学的育人路径。让每一个目标都有课程的支撑,从知识、德行、志向等多元领域全面育人。逸仙学子既是学习者、研究员,也是传播者。
学校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等院校和场馆共建了科学、军事、农业实践的学生研学基地。为学生接触自然、走进社会、实践体验、连接世界提供平台,丰富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在博爱精神的涵养下,逸仙学子自觉将自身价值同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并将这样的信念融入内心,带着志向去读书,带着使命走向未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玄武教育人以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促其释放生命的内在能量为具体实现途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帮助每个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让每一个学生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实现每个生命的尽情绽放。